金控配资 储先亮:苏轼入出颍州记_大皖新闻 | 安徽网
苏轼《东坡志林》卷三《记与欧公语》回忆:“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金控配资,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这段记述有几个概念需稍加厘清。
一是:“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苏轼因何舟行入颍州界?
据《苏轼年谱》记载,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苏轼五十六岁,三月被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八月出知颍州军州事。“舟行入颍州界”,即刚刚抵达终点颍州的地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便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记下当年的谈笑。元祐六年,既是恩师又是颍州前任太守的欧阳修故去已经整整二十年了,生死两茫茫,苏轼踏上旧土缅怀故人的情思不难理解。
二是:二十年前苏轼因何见文忠公于此?
庆历年间,范仲淹力推“庆历新政”。时任右正言、知制诰的欧阳修,成为“庆历新政”的大力支持者与积极参与者。但是,在守旧派的阻挠下,“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等人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为其分辩,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初金控配资,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这位老太守将他乡颍州住成了故乡。欧阳修知滁州,给滁州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文末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庐陵欧阳修在经历一系列曲折之后,于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告老回乡”,没有去庐陵,而是选择了定居颍州,留下一脉欧阳后裔至今。
正值熙宁四年六月,苏东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任杭州通判,七月从京启程,九十月间过颍州,此时应该是欧阳修刚刚落脚颍州西湖畔,苏东坡于此上岸,便有了《东坡志林·记与欧公语》所言的那次与恩师欧阳文忠公的相见。十月,苏东坡出颍口,入淮水,折而东行,至寿州,过濠州、临淮、泗州,渡洪泽湖,又沿运河折而东南行,经楚州、山阳,抵扬而州,渡江至润州、苏州,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东坡出颍口有《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这首诗是他赴杭州途中别颍州之后,由颍入淮初见淮山,尚未到达寿州时所作。诗中所说寿州“久立烟苍茫”的故人,有人认为是李定,理由是苏东坡有《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诗,而且在“乌台诗案”中,二人同为天涯沦落人。
三是:和欧阳修“一时谈笑之语”的内容是什么?
《记与欧公语》记载:“欧阳文忠公尝言: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柂牙为柂工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昬惰耶?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余,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这一段回忆很有意思,欧阳修说的不过是一则逸闻:“有一个人得了出冷汗的毛病,医生问他是怎么得病的,他说是乘船时遇到风浪,受到了惊吓。医生就取出(用了)多年的柂牙(船舵),在舵手汗水浸渍的地方,刮了(一些)粉末,掺杂了丹砂、茯神之类的药物(泡水给他喝),病人喝完就痊愈了……”苏轼则用归谬法演绎出一段推理:“拿笔墨烧成灰给求学的人喝,应当能够治疗愚笨和懒惰吧?推而广之,那么喝了伯夷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吃比干吃剩的食物,就可以改掉谄媚的习惯;舔一舔樊哙用过的盾牌,就可以医治胆怯的毛病;闻一闻西施的耳环,就可以治疗天生的丑怪残疾了。”说罢欧阳修大笑。
一诗一文,见证苏东坡前后相隔二十年的过颍州和抵达颍州的人情世故金控配资,山不转路转,世事无常中,诗文足见其与颍州的缘分不浅,怀人之情浓郁。
深圳股票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盘配资 放弃985读“双非”:张雪峰的胜利? | 新京报评论
- 下一篇:没有了